賴清德4月開放加熱菸?邱泰源恐成政策代罪羔羊
加熱菸審查進入最後關鍵時刻,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長吳昭軍的說法,第一件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案將於4月屆期,審查結果可望在期限內公布。外界關注,這是否代表賴清德政府即將開放加熱菸合法上市,而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的動向也成為輿論焦點。
政策抉擇陷入兩難 邱泰源壓力山大
自2023年3月22日新版《菸害防制法》施行以來,電子菸以類菸品遭全面禁止,但加熱菸被納入「指定菸品」管理,所有產品須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才能在台合法銷售。然而,修法至今已超過兩年,尚無任何加熱菸產品獲准上市,引發使用民眾與業界不滿。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在媒體表示,目前已有6件審查案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其中1件將於4月審查期滿,屆時政府將對其做出核准或否決的決定。然而,國健署的審查機制備受爭議,吳昭軍表示「若未通過審查,業者需重新申請,並再進行6個月文件審查與6個月實質審查」,此說法遭外界質疑無明確法源依據。
作為菸害防制法的主管機關,衛福部面臨來自兩方的壓力。一方面,菸商與部分學者強調加熱菸有助於減少燃燒紙菸的健康危害,希望儘速開放課徵菸捐菸稅,合法納管;另一方面,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與教師團體則強烈反對,認為開放加熱菸恐讓菸商取得菸害防制政策的話語權,甚至影響青少年吸菸率。
加熱菸開放箭在弦上?賴清德成關鍵人物
目前,坊間傳聞指出,賴清德政府已傾向開放加熱菸,讓加熱菸上百億的菸稅與稅捐作為國庫與衛福部的補充性財源,替自己競選政見「健康台灣」、「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健保財源」、「護理師待遇」以及「長照財源」等公共衛生財政問題解套,但加熱菸的開放勢必會衝擊到台灣紙菸市占率最高的日本菸商傑太日煙(JTI),因此一度讓業界認為「邱部長擋人財路」,若4月確定開放加熱菸,邱泰源可能被視為菸草減害政策轉彎的「代罪羔羊」,甚至傳出他可能因此「被離職」或「完成階段性任務」。
針對加熱菸審查進度,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多次向媒體表示:「依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辦法第4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辦理健康風險評估審查,應邀集公共衛生、衛生政策、毒理學及其他有關專家學者為之,目前共有11家廠商申請,6家進入審查,國健署是依法定程序進行相關審查,並秉持科學實證、專業及保護公眾健康的最高目標。」
羅素英強調:「為適時讓社會大眾了解進度,國健署目前定期每月二次於官網公布並更新業者申請送件情形及審查進度,一切公開透明。相關審查進度一切尊重專家,並沒有拖延,也沒有任何時間表。」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尚未做出最終決定,是否開放仍取決於專家審查結果與政治考量,若加熱菸審查結果未能通過,業者恐將面臨重新提交申請、再等至少一年,導致市場競爭態勢進一步惡化以及黑市持續擴大。
在政策決策進入倒數階段之際,賴清德政府如何平衡各界利益?邱泰源又是否能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全身而退?4月的加熱菸審查結果,將成為觀察政府施政方向的重要指標。
警語:吸入菸草煙霧(Tobacco Smoke)導致癌症
延伸閱讀:
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專區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779
菸防法修法近2年 國健署:首件加熱菸審查4月出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593046
國健署瞎掰「6+6」審查?依法行政已成笑話!
https://www.peopo.org/news/801244
危害更甚的菸品反而不需審查?!
https://www.peopo.org/news/622220
衛福部擬調高菸捐引熱議 菸民質疑政策「雙標」嚴重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50327soc002
加熱菸審查疑被技術性卡關 陳瑩要國健署公開會議遭拒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8313110
加熱菸審查遭疑「拖延二年」圖利百億 國健署回應了!
https://cnews.com.tw/003250213a08/
菸害防制法新法滿2年 電子煙吸食人數不減反增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627233
川普支持抽稅納管電子菸 台灣禁止政策適得其反
https://www.peopo.org/news/801340
川普承諾拯救加味電子菸 賴清德應正視世衛減害反煙策略
https://www.peopo.org/news/798757
開放文化基金會籲政府遵守憲法!數位人權不容犧牲於菸防法修法
https://www.peopo.org/news/801892
菸草減害爭議:前世衛專家揭露WHO反電子菸立場幕後真相
https://www.peopo.org/news/801386
【電子菸之亂】菸防法新規罰慘社群平台 業者:極權國家才事前審查貼文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1122inv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