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親中是反濫權:台灣726大罷免失敗的真正意義

2025年7月26日,台灣大罷免以24:0全數過關,世衛菸草減害專家王郁揚對於外媒以親中政黨獲勝的論述感到遺憾,抹煞台灣人對民進黨執政的失望與憤怒。
2025年7月26日,台灣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的罷免投票,針對24名立法院多數黨「國民黨」的立法委員,這場行動由民進黨發起,試圖奪回完全執政的權力。然而,當罷免票未能達到門檻、罷免案全數失敗之後,我們驚訝地發現,許多國際媒體將這場投票敘述為「民主對抗中國影響力」的象徵。這樣的解讀,嚴重錯置了罷免行動的真實背景,也侮辱了台灣人民的公民理性。
這次罷免行動的本質,既不是「挺中」,更不是「反民主」,而是台灣人對於執政黨民進黨濫權、民粹、打壓異己的反彈與警告。這是一場針對民進黨式極權統治的抗議,而非中國與台灣的對決。
外媒錯置焦點,壓縮台灣內部民主空間
我們理解外媒習慣將台灣放進「中國威脅論」的框架下觀察,但這樣的視角反而成為一種遮蔽,使他們無法理解台灣人對當前政府的不滿來自哪裡。當外媒標籤罷免對象為「親中立委」,進而合理化民進黨的動員行為,實質上等於把任何異議者都打成中國的代理人,壓縮台灣社會的言論空間。
這樣的言論,在台灣內部也早已氾濫。近年來,民進黨政府不斷強調「抗中保台」,將所有反對聲音視為「破壞民主」、「與中共同路」。反對核電是愛台灣,支持核電就是中共同路人;支持柯文哲是民主自由,批評賴清德就是紅統投共。這種非黑即白的政治語言,正在摧毀台灣社會的理性辯論與多元價值。
人民的不滿,來自民進黨的濫權與傲慢
賴清德總統上任至今,不僅在政策上毫無協調彈性,更在立法院中透過群眾壓力與側翼攻擊,試圖抹黑在野黨的監督職能。雖然國民黨在國會中的表現未必令人滿意,但我們不能否認,許多民眾對民進黨的施政不信任,才是此次罷免失敗的關鍵原因。
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柯文哲案對整個民主體制造成的傷害。作為2024年總統選舉的第三名候選人、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竟在選後立刻被司法單位羈押至今超過300天,檢方卻遲遲拿不出具體證據。這種長期羈押、模糊不清的起訴理由,不僅讓支持者感到寒心,也讓更多人開始懷疑台灣司法是否淪為政治工具。今天是柯文哲,明天可能是任何一位在野領袖。
真正的民主,是能容納批評者的聲音
我們曾經支持民進黨,曾經相信它代表了民主與進步。但今日的民進黨,卻以民主之名行極權之實。台灣的民主不應只屬於某個政黨或某個意識形態,而應是能讓反對聲音存在、讓制度接受挑戰、讓司法獨立運作的體制。
台灣不該也不能只剩下「反中」一種政治動員語言。我們反對的不是台灣與中國的分裂狀態,我們反對的,是民進黨長期操弄意識形態來掩飾其無能、貪腐與專斷。台灣需要的是制度改革、權力制衡與公民覺醒,而不是假借民主之名進行打壓的民粹統治。
不要再用「親中」抹煞台灣人的憤怒
我們不是中國的代言人,也不是反對民主的暴民。我們是有眼睛、有記憶、有判斷力的台灣公民。726罷免的失敗不代表民進黨獲得人民支持,只代表人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繼續抗爭。
請外國媒體尊重台灣社會的多元聲音,民主不是只有一種聲音,真正的民主,是包容異議的制度,而非標籤異議為敵人的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