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前高層的震撼告白:關於反菸你不知道的5個驚人真相
當我們談論全球反菸運動時,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一幅清晰的畫面:一群公共衛生的英雄,正義凜然地對抗著貪婪、邪惡的菸草公司,這是一場史詩級的鬥爭,一場光明與黑暗的對決。然而,如果一位曾身處這場戰爭決策核心的前世界衛生組織(WHO)高層告訴你,真實的故事遠比這複雜,甚至有些觀點會徹底顛覆你的認知,你會怎麼想?
Derek Yach,這位曾在WHO擔任副總幹事、同時也是《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核心設計者之一的全球公衛專家,最近揭示了他的深刻反思,Yach的母親曾是一位老菸槍,這段個人經歷驅使他將畢生奉獻給菸草控制。但數十年後,他卻指出當前的僵局正付出驚人的代價:若能務實地擁抱世衛菸草減害策略,從現在到2060年,每年將可額外拯救三到四百萬人的生命。
他的告白,為我們揭開了全球反菸戰爭幕後,五個你可能從未聽聞的驚人真相。
1. 致命的缺陷:全球反菸條約從一開始就錯了?
Derek Yach 指出,WHO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從設計之初,就犯下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它徹底排除了所有「有重大利益關係」的相關方,尤其是菸草業。
他將其與其他成功的國際公約進行對比,他反問,如果氣候變遷談判排除了石油與天然氣公司,或核武裁減條約拒絕與擁核國家對話,有誰會期望它們成功?然而,FCTC卻選擇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FCTC中最具爭議性的「第5.3條款」正是這種排他性思維的體現,該條款的核心理念是:「公共衛生的利益與菸草業的利益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Yach坦言,在1998年那個時空背景下,這個理念或許是成立的,但隨著時代演進,特別是減害菸品的出現,這個看似絕對的真理開始變得模糊,他反思道:「但隨著時間推移,當你開始看到減害產品的出現時,突然之間,那種『不可調和的差異』變得模糊多了。而且,如果你希望解決方案能夠向前推進,你就有理由需要與業界進行接觸。」
Yach 認為,這種從一開始就將一方完全排除在外的做法,拒絕任何形式的對話與合作,可能正成為這個本應以科學為基礎的條約,長期下來最致命的弱點,這種排他性的思維,不僅將產業拒於門外,更創造了一種氛圍,使得條約中早已存在的務實解方也被視而不見。
2. 被遺忘的答案:反菸條約中早已埋藏的解決方案
更令人驚訝的是,解決當前僵局的鑰匙,其實一直都埋藏在FCTC的條文之中,Yach 揭示,公約的「第1D條款」明確地將「減害(harm reduction)」列為菸草控制的合法措施之一。
這個條款是怎麼來的?Yach 回憶,當時的公約主席來自巴西,而巴西正是全球推動愛滋病防治(如針具交換計畫)等減害策略的先驅,對他們來說,將減害的理念納入菸草控制的框架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然而,諷刺的是,這個白紙黑字存在的條款,在公約通過後,卻被WHO秘書處和絕大多數成員國徹底遺忘,甚至刻意壓制,他們從未積極啟用或實施這項條款,反而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打擊與排斥上。
Yach 強調,這意味著,如果要推動菸草減害策略,根本不需要修改現有的公約,各國政府只需要重新啟用這個被束之高閣的第1D條款,將其精神落實到稅收、行銷與創新研究等各個層面,就能為公共衛生帶來巨大的轉機。
3. 慈善巨頭的意外「盲點」:為何16億美元的善款可能阻礙了進步?
前紐約市長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無疑是全球公衛領域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Yach 對彭博在氣候變遷、暴力防治等議題上的貢獻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為「典範」。
然而,Yach 指出,在菸草減害這個議題上,彭博卻存在一個巨大的「盲點」,抱持著絕不妥協的強硬反對立場,更關鍵的是,他的慈善基金會在過去十多年間,投入了高達 16億美元 的巨額資金,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一個反對菸草減害的龐大網路,其中包括學者、記者和主流媒體。
Yach 分析,這筆巨款創造了一種強大的學術與輿論依賴性,許多研究人員和記者,即使內心看到了支持減害的新科學證據,也因為害怕失去資金支持而不敢發聲,這並非源於惡意,而是一個「好的意圖」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一股本應推動進步的巨大慈善力量,卻在無意中,築起了一道阻礙科學對話和務實解決方案的高牆,這個由巨額資金支持的意識形態同溫層,其影響不僅僅是扼殺了辯論;它更可能在無形中,讓受資助的研究人員們,失去了接觸和理解那些挑戰既有立場尖端科學的動力。
4. 知識的鴻溝:為何反菸陣營部分人士已看不懂尖端科學?
Yach 提出了一個相當大膽的觀點:當今菸草控制領域的部分研究人員,其知識水平可能已經無法完全理解和評估減害產品背後的尖端科學,他直言:「許多科學的複雜程度,已經超出了菸草控制研究領域一些人的理解能力。」
他特別提到了「生物標記(biomarkers)」科學的革命性進展。這項技術有兩大突破性應用:
1. 暴露生物標記 (Biomarkers of exposure): 這項技術能透過檢測,精準區分一個人接觸的到底是傳統香菸的煙霧、電子煙的氣霧,還是尼古丁袋中的成分。這為公共衛生研究和保險業的風險評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觀工具。
2. 結果生物標記 (Biomarkers of outcome): 更進一步,科學家可以透過這些標記,預測使用者未來是否會因使用不同產品而增加罹患相關疾病或過早死亡的風險。
這個觀點至關重要,它提醒我們,反對減害的聲音,可能不完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對抗,部分原因或許是知識上的落差:政策制定者與部分研究者,已經跟不上生物科學與數位科技結合的最新進展了。
5. 最終的決定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
儘管對當前的政策僵局感到憂心,Yach 對未來卻抱持著樂觀。他認為,變革的最終驅動力,將不會來自於日內瓦的會議廳,而是來自於全球數以億計的消費者。
他觀察到,過去那個依賴全球合作、團結一致的時代正在逝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在地化、政治更複雜的世界,在這個新時代,消費者的權利和利益正日益凸顯。
Yach 的核心信念是:創新的趨勢通常是向前發展,而非倒退,只要一項創新能為消費者帶來實質的益處:例如,一個能滿足他們需求,但健康風險遠低於傳統香菸的產品,消費者最終就會用自己的選擇去擁抱它。
無論頂層的政策和條約如何僵持不下,最終將由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用他們的選擇,來形塑市場和公共衛生的未來,這是一股銳不可擋、自下而上的力量。
結論:一個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的問題
Derek Yach 的告白,為我們揭示了全球反菸戰爭的另一面,它遠非一場「善與惡」的簡單對決,而是交織了條約設計的先天缺陷、被刻意遺忘的法律條文、慈善事業意想不到的影響,以及科學與政策之間的嚴重脫節。
這提醒我們,或許是時候該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維框架了,當好的意圖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阻礙,並可能犧牲每年數百萬人的生命時,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合作」與「對抗」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
吸入燃燒菸草產生的菸草煙霧與焦油導致肺癌。
戒煙專線0800636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