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哈佛教妳怎麼剝削外送員?華視Uber Eats專訪五大批評一次看

華視節目《封面人物》預告播出 Uber Eats 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專訪,超過四百則留言幾乎一面倒負評,批評公司「靠壓榨三方賺錢」、指責媒體「為資本洗白」。網友怒火集中在五大面向,從外送員低薪、抽成過高、媒體失衡、個人形象到制度性壓迫。圖:修改字華視影片縮圖。

華視節目《封面人物》 3日播出 Uber Eats 台灣區總經理李佳穎專訪,主打「哈佛高材生放棄金融高薪、投身外送戰場」,並以「成功心法」為亮點。然而影片留言區卻全面「炎上」,超過四百則留言幾乎一面倒負評,批評公司「靠壓榨三方賺錢」、指責媒體「為資本洗白」,網友怒火集中在五大面向,從外送員低薪、合作店家抽成過高、媒體未平衡報導、個人形象到制度性壓迫,形成一場線上輿情風暴與公關危機。


一、剝削三方成「奇蹟」?網友怒轟「血汗經濟」

最多留言指控 Uber Eats 所謂的「外送奇蹟」其實建立在三方剝削之上,合作店家被抽成高達 30% 至 40%,外送員薪資被一砍再砍,消費者則面臨不斷上漲的運費與服務費,許多留言直言:「這不是成功,而是踩著血汗堆出的數字。」
有外送員統計:「三單 45 元、兩單 46 元,已成外送員口中的功德單」,另一名網友更酸:「這860億產值不是創造,而是壓榨出來的。」這類言論佔整體留言中超過半數,顯示外送員對公司營運模式的不信任。
不少人諷刺:「哈佛教的就是壓榨術吧?」、「成功心法就是砍薪法。」有留言指出,這樣的企業「讓三方皆輸、平台獨贏」,並呼籲政府應介入外送產業監管,大量留言內容呈現外送員的憤怒與對媒體與財團的厭惡,認為華視報導的「成功故事」是對勞工的二度傷害。


二、外送員怨聲載道:薪水砍到見骨、制度黑箱

第二大批評聚焦在外送員待遇,留言幾乎形成共識:「年年砍薪、一年四次減外送費」是常態,多位自稱現職外送員者描述實際狀況:「高雄一小時僅120元」、「兩單46元,還要自付油錢、承擔風險」。
外送員指控平台宣稱的「平均時薪270元」完全不符實際,多數人時薪僅在 120 至 160 元之間,還不含機車損耗與油資,有留言痛斥:「時薪270是假話,實際上六小時才賺270元。」
同時,外送員抱怨制度黑箱,控訴平台「控單」、「偷里程」、「取消趟獎」、「強迫夾單」等操作,讓工作難以維生,多數人形容這是「無勞健保、無勞退、無保障的黑工制度」。
在這些憤怒的故事中,許多留言不只是埋怨,更帶出一種無力感:「我們只是想好好工作,為什麼要被當成數據的一部分?」


三、媒體失衡、疑似公關操作:公廣被批「幫剝削洗白」

第三類批評矛頭直指華視,許多留言質疑節目是「公關新聞」、「花錢買的專訪」,批評公廣電視「用納稅人的錢幫資本財團洗地」。
網友指出,《封面人物》選在外送專法審議前夕推出這樣的專題,時機敏感,引發「為立法前洗白」的懷疑,留言質疑:「政府請不動她來勞動部,媒體卻能請來上節目,這不是諷刺嗎?」
更多人要求華視「平衡報導」,呼籲採訪第一線外送員,而非只訪高層,「若真是公共媒體,請聽勞工的聲音。」也有人建議直接撤播此集,「不然每放一次,我就檢舉一次。」
整體輿情中,「媒體淪為企業喉舌」成為強烈主調。對於華視品牌形象而言,這場爭議不僅衝擊節目本身,更引發社會對公共媒體公信力的質疑。


四、哈佛高材生變「壓榨領航者」:個人形象翻車

第四類留言聚焦於李佳穎本人,原設定為「高學歷、女性領導者」的勵志形象,反而成為眾矢之的。
留言區充斥諷刺:「哈佛教你怎麼壓榨?」「高知識分子靠吸血致富。」甚至有人酸:「這不是封面人物,是血汗人物。」
不少人質疑她從未實際跑單,對現場毫無理解;也有留言批評她「只會看數據、講話術」,象徵脫節的管理階層,「拿外送員血汗換財報,還笑得出來?」一則留言獲上百按讚。
部分留言則轉向性別與階級議題,指出「高學歷女性被神化成成功典範」,反而掩蓋了底層勞工的困境,有網友總結:「她的成功故事,只是別人悲劇的包裝。」這場形象翻車,也凸顯公關敘事與現實落差之大。


五、制度無能與社會冷漠:專法未上路、勞權難伸張

最後,許多留言把矛頭指向制度與政府監管。外送員長期缺乏勞保、職災保障與集體談判權,而外送專法遲遲未上路,讓不少人怒吼:「民進黨政府到底在幹嘛?」
留言者批評勞動部「裝死」,讓平台合法壓榨,甚至暗示政府與業者關係密切,「有媒體能叫得動她,但勞動部請不動,誰才是老闆?」有網友指出,這起輿論風暴正反映出外送產業監管空白與政府的無能與失靈。
多則留言呼籲「支持外送專法三讀」、「建立透明計費制度」、「保障外送員權益」,並強調「沒有勞工就沒有奇蹟」。
整體而言,輿論不僅針對企業,更是一場對結構性問題的控訴:在低薪通膨與勞權不對等的現實下,外送經濟的榮景背後,其實是一個集體失衡的勞動現場。


數據耀眼 怨聲更響

這場網路風暴凸顯一個殘酷現實:當媒體講述「成功」時,勞工卻在訴說「生存」。華視與 Uber Eats 的合作專訪原意在展示創新與管理成就,卻意外揭開外送產業長期積壓的矛盾與怒火。
留言如實反映出民眾對「血汗資本」的不耐與對媒體偏頗的反感,從哈佛的光環到外送員的暗夜奔波,這場輿情正提醒社會:真正的創新,不該建立在壓榨的基礎上。

外送數據揭密!台北月單量全球第二 台中是宵夜王/外送最猛城市是它|#ubereats |#葉映彤‪@cts_toppeople‬ ⁨20251102【封面人物】。影:華視新聞。
 FB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