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台灣菸草減害研究院(Taiwan Institute of Tobacco Harm Reduction, TiTHR)今(11)日公布最新研究圖表〈我國菸品法規嚴格程度與焦油含量關係圖〉,指出台灣現行菸品管理制度存在「健康風險與菸害防制法」的矛盾現象:焦油含量最高的傳統香菸,卻享有最寬鬆的銷售與流通規範;相反地,100%不含焦油的電子菸與尼古丁袋,卻被列為禁品,衛福部甚至已提案修法要以「類毒品」方式全面禁止持有。

研究顯示,依據法規嚴格程度與焦油含量兩軸分析,傳統香菸位於「法規最鬆、焦油最高」區域;加熱菸則因被納入《菸害防制法》指定菸品類別,屬於「法規嚴格、焦油較低」;而電子菸與尼古丁袋則被完全禁止,成為「不含焦油、法規最嚴」的菸品類型。

台灣菸草減害研究院指出,這樣的法規設計與公共衛生原則背道而馳,焦油是燃燒菸草後產生的主要致癌與致死物質,科學研究已明確指出,透過非燃燒方式攝取尼古丁(例如加熱菸或電子菸),可大幅降低焦油與一氧化碳暴露量,許多國家如英國、紐西蘭、日本與瑞典,皆採取風險比例管理(risk-proportionate regulation)原則,針對不同產品採差別管理,以引導吸菸者逐步轉向低風險菸草代用品。

台灣菸草減害研究院創辦人、世衛菸草減害專家王郁揚表示:「台灣的法規現況等於在鼓勵高焦油菸品、懲罰減害菸品,這不但阻礙公共衛生進步,也剝奪了成年吸菸者選擇較安全菸草代用品的權利。」

王郁揚指出,《菸害防制法》於2023年1月12日三讀通過後,對「指定菸品」加強規範,但對傳統香菸依然維持寬鬆管理;而對電子菸、尼古丁袋則全面禁止,導致市場自由取得度最高的菸品反而是焦油最高的燃燒型香菸。

王郁揚呼籲,主管機關應儘速導入風險比例原則(risk-based regulation),以焦油與有害物暴露量為科學依據,建立菸品分級制度,並開放受控條件下的減害菸品監管體系。「若煙害防治政策的目的真是減少危害,就不能讓焦油越高越自由、沒有焦油的菸品反而被禁。」

台灣菸草減害研究院強調,本研究目的不在推銷任何產品,而是以公共衛生角度檢視我國現行菸害防制政策的邏輯缺陷,呼籲民進黨政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及董氏基金會盡快浪子回頭、回歸科學實證、正視世衛菸草減害政策的國際反煙趨勢,讓台灣的菸害防制策略走向理性與有效的改革方向,以落實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的願景。

 FB留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