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隨距離遞減 交安協會籲將「交通公平」入法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今(28)日公布對國內多項本地研究的彙整結果,指出我國住宅價格明顯受到「臨近性的資本化」影響:房屋距離日常關鍵設施愈遠,價格折價愈大。協會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把「交通公平」納入公共建設與都市發展的核心目標,透過安全、可近且多元的運輸網路,降低距離對生活品質與社會參與的決定性影響。
主要發現
本會依據台灣本地研究整理「房價與迎鄰設施距離的關係」,顯示距離每拉大,房價呈系統性下降:
- 捷運站:距離每增加 1,000 公尺,房價平均折價 約 4.96%;3,000 公尺時折價擴大至 約 14.88%。
- 學校:距離每增加 1,000 公尺,折價 約 8.06%;至 3,000 公尺約 20.66%,為幾項設施中影響最顯著者之一。
- 大型公園:距離每增加 1,000 公尺,折價 約 4.67%;至 3,000 公尺約 18.47%。
- 百貨公司:距離每增加 1,000 公尺,折價 約 2.40%;至 3,000 公尺約 7.20%。
- 體育場館:距離每增加 1,000 公尺,折價 約 1.20%;至 3,000 公尺約 3.60%。
上述趨勢說明:交通、教育與休閒設施帶來的時間節約與生活便利,會被市場轉化為住宅價格;長期而言這將加深空間不平等——高收入族群更易負擔核心區域房價,弱勢族群則被推向遠離設施的邊緣地帶。
協會觀點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表示:「安全可達,才有真正的公平參與。當一個家庭為了上學、就醫或通勤,被迫承擔更長的路程與更高的風險,交通就不只是移動問題,而是教育機會、就業機會與健康權的問題。」本會強調,改善距離劣勢的解方不僅是興建設施,更要以「安全、可近、負擔得起」的整體運輸系統,讓不同收入與區位的居民,都能在合理時間內抵達必要的公共與民生資源。
五項政策主張
- 把交通公平納入補助與都審門檻:中央補助及都市計畫審議,應設置「可近性與安全性指標」(如 15 分鐘生活圈覆蓋率、學校步行到達率、車禍風險暴露量),並公開追蹤。
- 安全學校通學網(Safe Routes to School):在學校周邊劃設「淨空安全帶」,導入降速、路口整形、庇護島與人行優先號誌,三年內將學童步行/自行車通學安全路網覆蓋率提升至 90%。
- 大眾運輸密網與最後一哩:以區域軌道/BRT/公車捷運為幹、微循環公車與共享機動力為枝,確保距各級站點 800 公尺內皆有安全步行/騎乘環境,並整合票證與票價上限,降低通勤負擔。
- TOD 與社宅連動:捷運與車站周邊推動以運輸為導向之開發(TOD),同步配置社會住宅、學校與公園,並以交通影響費反哺公共設施與人行環境,避免只增密度、不增公平。
- 行人與自行車優先的「完全街道」:在人口密集與事故熱點導入人本路權設計、路口零視距清除、區域性速限管理與數據化稽核機制,讓可近性提升不以安全為代價。
背景與方法說明
本會彙整國內學術與政策研究的統計關係,透過各設施距離與住宅售價的變化百分比,觀察「臨近性的資本化」對居住選擇與社會分布的長期影響。研究顯示的關聯性強而一致,但不等於單一因果;實務政策仍應同時考量土地使用、就業密度、學區品質與公共設施供給等因素。
結語
交通是安全與公平的基礎建設。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呼籲:以數據驅動的交通投資與人本設計,讓孩子能安全到校、長者能安心就醫、家庭能負擔得起通勤時間與成本。當每個人都能在安全且合理的時間內抵達必要設施,距離就不再決定人生;城市也才能走向真正的共融與永續。
